• 1
  • 2
  • 河北工程大学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学校导航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截至2018年底,共有在职职工545人。其中科技人员337人,科技支撑人员168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7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21人(其中国家千人5人,新疆青千16人,新增1人);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4人(新增4人)。

  2018年,新疆生地所“一三五”规划全面推进,“率先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通过院特色所验收;研究所首次获批院战略性先导A专项项目;在干旱区水资源与绿洲科学研究的SCI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一,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并首次在PNAS上发文;高产稳产棉花成果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建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共建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在国内建有11个野外台站,另有分析测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标本馆等科研支撑平台。国际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建有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美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东非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德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与环境变化联合研究中心等。2018年新建农业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中塔无人机研究中心、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

  研究生培养方面,新疆生地所是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地理学、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测绘工程、生物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十一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在学研究生共450人(硕士生226人、博士生224人),在站博士后38人。

  在争取和承担科研任务方面,共承担在研项目466项(包括新增项目155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133项(新增8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基地和人才专项15项(新增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9项;主持(或承担)重大仪器研制项目4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7项(新增37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1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61项(新增26项)。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上产出系列成果:干旱区盐碱地资源化利用技术服务于脱贫攻坚,集成的生态高效盐土农业产业模式,在南疆各地州合计推广应用1.97万亩;天山野果林退化趋势得到遏制,成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学著名刊物Plant Journal, “跨国保护天山野果林国际研究计划”获立项;搭建国家-省级-遗产地三级遗产监测与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自主研发了“畅游新疆”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成中亚区域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提出中亚咸海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建议和措施;助力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率先带领治沙企业走进非洲,形成中国绿色技术展示区建设方案。

  2018年研究所发表论文673篇,其中SCI共327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受理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干旱区盐渍化控制与碳汇形成”荣获新疆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示范”、“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三项成果获2018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潘伯荣研究员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在科技促进发展方面,新疆生地所自主研发的“畅游新疆”一站式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入驻新疆旅游官网和官方微信,并与新疆电信公司共同成立了“新疆旅游大数据创新联合实验室”;研究所出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最高奖励标准达到转移转化金额的80%,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研究所面向矿产勘探开发、旅游、环保、生物技术推广等领域,以无形资产评估投资入股方式对外投资企业4家,即乌鲁木齐中科帝俊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丝路畅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中科吉奥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福禾鑫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国际合作及其成效方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保加利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研究所、保加利亚植物生理和遗传研究所、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自然科学图书馆签署8份合作备忘录。举办11次重要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或培训班,包括第二届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美国际干旱地学术研讨会、第五届“环境、能源与发展国际会议”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总量为252批490人次,其中出访162批323人次,接待来访90批167人次。引进外国专家13位。研究所推荐的美国ARRAY科技公司地球物理项目部负责人Winston Chan荣获自治区外国专家“天山奖”,埃及学者Osama Mohamed荣获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管开云研究员担任国际茶花协会主席。

  新疆生地所是新疆土壤肥料学会、新疆地理学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科学探险协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承办的英文刊物Journal of Arid Land 2018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Top5%),还承办有中文期刊《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