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扎根于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承爱国基因,践行教育报国使命。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39年民族存亡之际,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办学伊始便深植应用报国、实践强国的基因。历经变迁,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西部发展需求,2003年教育部批准由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和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的省、部、委共建高校,彰显了其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地位。2022年,学校获增列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受援高校,由中国农业大学重点支援,携手共担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国家使命。2024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农业、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更高层次人才支撑。现有安宁、邛海两个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45.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1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2亿元,纸质图书258.86万册,数字资源量1208.9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9592人。
师资雄厚,队伍精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256人,专任教师1017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302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9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2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凉山州菁英计划人才3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峨眉计划、青城计划、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优秀教师”等16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
教研扎实,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教学服务国计民生,共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个、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7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学团队8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用型品牌课程共83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定位清晰,学科聚力。学校17个二级学院覆盖九大学科门类(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己任进行学科布局。遵循“服务区域、特色发展,突出应用、注重需求,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的学科建设原则,明确提出“做强农科、做大工科、做精文科、做优师范、做特艺体”的发展定位,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精准对接国家所需和地方发展所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支撑,强力驱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现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作物学、民族学),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1个(作物学)。
创新活跃,科研强劲。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开发和民族地区建设战略需求,以特色资源研究为重点,使之成为服务地方和国家的重要研究基地。聚焦凉山州“三大强州战略”和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强化学科特色,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攀西特色农业)、战略资源开发(攀西战略资源创新)、长江生态屏障建设、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及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重点聚焦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积极打造41个优势特色科研平台。获国家级项目立项42项,省州科技进步奖70项,省级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18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8个,获得国家专利36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9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27项,完成地方委托项目86项、金额3273万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部分成果如马铃薯原种超高产扩繁(破西南亩产纪录)、洋葱良种育繁技术等已在20余个国家推广应用。荣获“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和“凉山州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服务有力,贡献突出。学校始终将报国之志融入实践,恪守“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型、地方性、协同化”的办学理念,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人才培养,支撑地方。以培养国家需要的、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任务,是支撑地方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以来,已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20万,彰显服务地方、建设家园的突出贡献。近年来,紧扣地方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依托“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等平台,努力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献力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文化铸魂,育人固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着力点,依托“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平台,深化对中华文化共性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将爱国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倾力投入。将服务凉山乡村振兴视为时代赋予的重任,将爱国主义情怀写在凉山大地上。充分发挥智力与人才优势,在教育帮扶(如“6+1+1”彝区顶岗支教、“一村一幼”、“姚基金”支教)、科技帮扶(在脱贫县建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培训、科普,增强内生动力助农增收)、文化帮扶(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和乡村美化,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及社会帮扶(每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深入17县市开展宣传教育,助力“禁毒防艾”攻坚战)等领域集中发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区稳定。获评“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高校”,学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彭丽媛大使2018年亲临学校参加“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时充分肯定学校工作,并为“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
交流广泛,合作多元。学校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在服务国家产业升级和促进国际交流中展现担当。与四川中烟、攀钢西昌钢钒、深圳讯方等百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携手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世纪大学、英迪国际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法国巴黎视觉设计与传达学院、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签署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交流;同时承担培养国际人才的责任,现有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老挝、科特迪瓦、加蓬、孟加拉国、博茨瓦纳、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阿富汗、卢旺达、喀麦隆等14个国家留学生在校学习,为增进国际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西昌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胸怀祖国,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持续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农业科学学院前身为1939年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所设农林科,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余人。2019年,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川烟培育先进集体”;2020年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3年学院学生党支部获评“第二批四川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学院党委获评“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作物学学科2019年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23年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学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明德、乐学、求实、至善”的校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产教融合为平台、服务地方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发扬“勤于耕耘,乐于奉献,敏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办学精神,以培养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应用型新农科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奋力建设全国民族地区一流高等农林教育,服务西南彝藏地区发展。学院建有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攀西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0个,共建中国农技协四川西昌苦荞麦科技小院。校内有四川省基础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攀西植物医院、植物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教学实验场所共15000平方米;校外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共青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个、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3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学院现设有农学、园艺、烟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智慧农业6个本科专业。农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和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园艺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特色专业;烟草专业是四川省唯一烟草本科专业。
学院坚持以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做好教育改革,五年来,学院建成6000m2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获批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植物学》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一流课程。农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作物学”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和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学院依托攀西地区自然生态及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马铃薯、烟草、蚕豆、荞麦、大麦等大田作物和石榴、苹果、甜樱桃、核桃、洋葱等果蔬作物栽培、育种、病虫防治及贮藏加工、攀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等研究。为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积极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和发展民族山地特色农业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截至目前,学院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选育并推广作物新品种26个,发现发表植物新种30个,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及教材200余部,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70余项。集中攻坚中国洋葱良种“卡脖子”难题,“科威”红黄白系列洋葱新品种在约旦、缅甸、俄罗斯等30个以上国家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转化科研成果19项,包括“川渝山地马铃薯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优质高产饲用大麦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关键技术”“苦荞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等,实现经济效益102亿余元,为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坚持以培养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为责任做好人才培养,强化管理育人,构建“345”安全工作体系,筑牢安全根基。以“一站式”社区为依托,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开展一月一主题、书记院长茶话会、双高教师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重要阵地。五年来,学生(个人或团体)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学生考研录取率在全校稳居第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博士50人,博士在读10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凉山州学术及技术带头人5人;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1人,四川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家、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成员20余人;省级以上教学团队3个、科研团队3个。专职辅导员5人,兼职辅导员6人。(数据截至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