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河北工程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校导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建于1979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步伐,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和指导下,我院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为现实和地方服务的主攻方向,使社科院的功能和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社科院的发展壮大,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一、办学历史和办学规模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是全国五家拥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功能的地方社会科学院之一,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第一届招生分四个学科、八个专业。经济学科包括:企业管理专业,苏联经济专业,经济理论专业,外国经济史专业。历史学科包括:世界史,中外关系史。法学学科:党史(东北地方党史)专业。哲学学科:毛泽东哲学思想专业。这一届录取27名研究生,并于1979年9月14日入学。

  创办初期,我院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参照有关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除共同课外,共开设了88门课程,聘请院内外教师80余人。经过两年的课程学习,一年撰写论文和答辩,第一届研究生于1982年6月毕业。这届研究生入学时,国家还没有恢复学位制,这届研究生不是攻读硕士学位的,但在他们毕业时,赶上了国务院公布学位条例。根据条例的规定,本届研究生有17人申请了硕士学位。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经济、工业经济、近代史研究所及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查、考试和答辩,均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

  1983年,我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授予权的报告,经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我院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批准历史学科:“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经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了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批准我院的世界经济专业、农业经济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和政治学专业为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在不断总结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委规定的教改要求,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在课程的设置上贯彻少而精、少而新的原则,课程学习时间从两年缩短为一年半,实行学分制,提前修满分者可提前毕业。制定和完善了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等18项规章制度,从而加强了各项管理工作。指导教师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已设的十二个专业,每个专业配备了指导教师,建立了教学梯队。

  从1985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在总结前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精神,强调保证质量,稳步发展的指导原则,着力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进行提升。1986年,经黑龙江省编委批准,研究生部单列为独立机构(原与科研办合署办公),由原研究生部副主任赵扬同志继续主持研究生部工作并配备了专职干部,分别负责招生、教学、学位、政治思想和后勤管理工作。当年院里还扩建4000米2的教学专用大楼,用于研究生教育事业,研究生住宿条件、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91年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组对我院硕士点进行评估,我院获得了B+的评分。每年招生计划15人,在校生40人左右。

  1993年赵扬同志任研究生部主任,1996年院党委为了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调任张景环同志为研究生部副主任。1996年张景环同志为研究生部主任。1998年高桂梅同志任研究生部副主任。2001年高桂梅同志调任院科研处任副处长,张慧霄同志任研究生部副主任。2005年3月张景环同志退休。2005年6月程山同志由院党委办公室(兼院长办公室)主任,调任研究生部主任。

  本世纪初,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增设了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年招生计划增加到35人/年。院党委提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投资500多万构建研究生公寓1500米2,目前我院共有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学、专门史、世界史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三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生100多人,培养实力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教育中位居前列。

  二、学术积淀厚重,具有一定的培养实力

  省社会科学院是综合性的科研机构,它不同于各专业学术团体,也不同于党政机关的研究机构,还不同于高等院校。省社科院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格局中处于特殊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首先,拥有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和教学队伍。我院目前有科研人员及职工3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2人、副高级职称58人,博士16人,硕士6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4人。因此,这支队伍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发挥好,利用好这批人才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对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学科建设基础扎实,科研成果丰厚。我院现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30多年来,全院共完成专著400多部,编著60多部,译著100多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8000余篇,提交研究报告1000多篇,其他成果5000多篇,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0多项,省级奖励300多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项,《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项目17项。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在国内、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的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做好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研究机构。我院现有经济、应用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哲学、文学、政治、历史、社会学、东北亚、俄罗斯等10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设置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我省进行超前性研究的理论创新基地,是壮大文化产业,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生力军,更是我院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依托阵地。

  第四,拥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报刊与其他文献资料,在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和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共藏书20万册,其中中文书籍10万册,外文书籍5万册。每年订阅期刊100多种。并有5个阅览室。现有一座面积200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电子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10万多册、8千多种电子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库资料丰富。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确立省社会科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强化科研院所在培养研究生当中的作用。对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科学组织管理、培养效果显著

  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培养质量,我院建设立了研究生专门管理机构——研究生部,建立了一支研究生教育工作管理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省教育厅、省学位办的有关规定,成立了院、所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各重要环节实行科学管理。

  建立研究生党支部、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立研究生会、团支部和班委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研究生特点的业余文化活动,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我院本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中心,以指导教师梯队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果。

  30年来,我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树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要求拓宽口径,实行2.5年弹性学制,研究生在校期间,1人获国家青年奖学金,2名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获得黑龙江省优秀论文称号。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课题,许多科研成果获奖,很多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

  30年来,我院共招收515名研究生,其中77人留院里工作,80多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已毕业426人。他们有的成为省内外专家学者,有的成为某一学科的领军人物,有的成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有一批毕业生在各自研究领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在省内外有了一定影响,在北京各大学、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工作的我院毕业生有50多人。从多年来的就业情况看,我院培养的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应变能力强,能应对各类岗位挑战。

  30年来,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发展壮大,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培养质量为目的,以规范管理为手段,推动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既加强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又强化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在科研和教学中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学的统一,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统一,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统一,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科研带动了教学,教学促进了科研,初步形成了我院研究生培养特色。

  四、创新培养理念、培养特色鲜明

  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在全省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系统中位居前列,是我省研究生教育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在省教育厅、省学位办、省招生办、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在我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培养特色鲜明,科研教学相长的良好格局,总的看,我院培养的研究生有以下特色。

  1、基础理论厚重、专业知识系统。我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十分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工作,学位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在夯实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上下功夫。如政治学理论研究生参加了李元书导师“政治发展学”和“政治传播学”的国家基础理论课题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基础理论功底。

  专业知识系统是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学科交叉形成趋势。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研究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文理的渗透性,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如我院毕业生高洪贵,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毕业当年就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2、读研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体现于创新,而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创新的基础。我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坚持国家规范与自有特色相结合,学科前沿发展与专业基础理论相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是我院培养研究生方式的一大特色。研究生指导教师大都处在科研阵地的前沿,他们有比较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研究课题,有比较深的理论探索,有的在某些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有的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得比较紧,这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很有利的科研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能将最新的理论探索的各种信息迅速传授给学生,使研究生在理论上开拓了视野。许多教师直接带领研究生参加课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重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强应用性问题和对策性问题研究,每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用性对策性问题研究占60%以上。如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生参加了金增林导师的省级课题——《市场经济形成中黑龙江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研究》,课题成果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省委书记多次批示,并被省精神文明建设规划采用。我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国家课题、省级社科规划课题。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灵活的办学特色,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把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反响很大,多年来出版了多部研究生教材。

  3、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优秀的生源、良好的培养条件、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缺一不可。因此,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0多年来,我们在教学管理中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完善各项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把好“招生录取”、“中期筛选”、“学位授予”、等重要环节。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到毕业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学术活动、论文管理、学籍管理、思想教育到生活后勤保障的各个环节;从生源、培养方案、导师遴选、教师聘请、教材选用、学风建设、教材建设到经费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为此,我院编制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从而强化了我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重视学术交流、扩大研究生视野。多年来,我院把扩大学术交流作为拓展研究生视野,丰富研究生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坚持只有开放才能创新的培养理念,把眼光同时放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平台上看问题,尽可能将学生引入学术前沿。每学期都请国际、国内的专家来院做学术报告,并给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与俄罗斯远东大学学术界合作密切,经常互派研究生进行学习或访学,有16人次赴俄罗斯参加论文演讲比赛,2人被派往日本学习。目前我院的毕业生中有30多人正在国外工作和留学。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可以证明,省社科院,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担负提供决策参考的任务,这就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培养的研究生对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解决本省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优势,思路更广、研究更深,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快地独立承担重要任务。

  五、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关键。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自1979年开始以来,一直得到院党委和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早在办学初期,高骞院长就亲自担任硕士生导师,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并提出了抓好培养质量的具体建议。院党委和主要领导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我院一贯做法。尽管30多年来,院领导几经更迭,但他们都始终把研究生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现任院党委书记艾书琴同志,院长曲伟同志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做强科研、做大教育”的发展目标,要求用长远的眼光关心支持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了改善办学条件,院里一次投资几百万元购建研究生公寓,这无疑是对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巨大支持,这也必将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培养研究生必须依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和导师队伍。一个成功的学校,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淀。但在历史的积淀之外,一个学校的名声如何,是否被人称赞,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不在于学校的规模,不在于学校有多漂亮的大楼,而在于学校有没有大师。培养高层次人才,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科研环境等培养硬件。更需要有较高学述造诣的导师队伍。指导教师严谨务实的学风,对事业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起到重要作用。

  3、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牢牢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院始终坚持的培养原则。围绕质量抓教改、围绕质量抓评估、围绕质量抓管理是我院的一贯做法。如果说30年来我院研究生教育取得一些成果,那么很抓培养质量是重要的保证。如果说30年来我院培养的研究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重视培养质量是重要环节。

  30年来围绕提高培养我院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高校、到中国社科院、其它地方社科院(有研究生培养授权)学习考察研究生培养工作,先后6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目标。如2009年我院有34名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这届研究生在读期间,先后有8名同学加入了党组织。有13人参加了导师和研究所的课题研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0多篇论文。世界史专业陈雨同学被评为省直机关工委“五四”青年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社会学专业李嘉卉同学获首届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个人三等奖,政治学专业的朱治务同学获黑龙江省首届研究生象棋比赛第二名,专门史专业曹哲同学获黑龙江省晚报类好新闻二等奖,专门史专业丁溪同学编写教材6部,社会学专业曹锐同学2008年考入厦门大学攻读博士,提前毕业。

  六、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优势是研究生的培养能够与科研、特别是前沿学科紧密的结合,使研究生在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充满机遇与可能的科研环境中,较好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但是从目前的管理机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看,国家对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重视不够,在有关招生指标、教育投入,博士点、硕士点增列等方面挤压科研机构,可以说我们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建议国家应给予省级以上科研机构与大学同等地位。

  一是国家应把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长远规划,与高校研究生教育长远规划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考量。让学生选择培养学校,选择培养机构,让市场选择毕业生,合理竞争,有序发展。

  二是从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培养特点看,大学教育的优点是系统性,缺点是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性,这在哲学社会科学某些学科反映尤为明显,科研机构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国家在博士点、硕士点增列上,要放开对科研院所的限制,对具有一定培养实力的省级社科院应予以支持。

  三是招生名额每年要适度增加。国家要放开对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限制,取消毕业生的定向政策,如我院2000年5个硕士点招生计划35人,现在8个硕士点还是35人,多年来没有增加招生计划,有很多较好的生源,由于招生指标限制不能录取。

  四是放宽对科研单位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点增列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的科研单位拥有一大批基础理论水平高,其中一些专家属于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限制这些人带博士生资格,可以说是一种人才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科研单位的学科向纵深发展。如我院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但只有8个硕士点,有6个重点学科没有硕士点,人才培养没有跟长,有的学科将成为“绝学”。为了更好的发挥省级社科院培养人才的工作,国家和相关主管部应进一步加强对社科院系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际,更加重视边疆省份的博士点、硕士点布局,使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